最新消息 Newsroom

2022-11-15

隱形環境殺手:無孔不入的塑膠微粒

隱形環境殺手:無孔不入的塑膠微粒

塑膠製品丟棄後所產生的垃圾,在深海、在山腳、在街邊經年累月地堆積,一時便利的代價,除了對自然環境造成無可挽回的迫害,同時悄然無聲地侵入我們的日常生活,帶來超乎想像的傷害。

那些渺小的,不代表不存在:什麼是「塑膠微粒」?

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(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, NOAA)的定義,「塑膠微粒(Microplastics)」泛指尺寸小於5毫米的微小塑膠,並依其生產方式分為兩類:

  • 初級塑膠微粒:最初便製造為5毫米大小,常用於清潔用品中的固體塑膠顆粒。
  • 次級塑膠微粒:即為我們熟知的一次性塑膠製品,例如:塑膠袋、吸管、寶特瓶等,在陽光的照射下逐漸脆化、分解、碎裂,最後成為體積細小、難以過濾排除的塑膠微粒。

被丟棄的一次性塑膠分解為塑膠微粒、進入水資源循環後,有些沉入了深海,成為海洋的負擔;有些隨著海浪沖刷上岸,形成海灘上突兀的景觀;再有些經由風的吹拂飄散於空氣中,隨著降雨最終又回到你我身邊。

隱形環境殺手:無孔不入的塑膠微粒

你今天吃下塑膠微粒了嗎?水資源中的塑膠微粒

塑膠會分解,但並不會真正的消失,環境中的塑膠微粒含量也因此一再攀升,如今,光是在大西洋,便有著超過2,100萬噸的塑膠微粒,幾乎等同於全球總人口一半的重量!這些塑膠微粒聚集了海洋中的有機汙染物,例如重金屬、塑化劑等類型的人工化學物質,變成極微小、高度濃縮的有毒微型塑膠,從而廣泛汙染自然中的各種水源。

除了對水資源所造成的危害,有毒的塑膠微粒甚至成為食物鏈中的一員,在海洋中先是被海洋生物攝取及吸收,經由漁民捕撈,最後送回頂級掠食者——也就是人類的胃裡。根據統計,每人每週平均便會攝取大約5公克的塑膠微粒,相當於吃下一張信用卡的塑膠含量。截至目前為止,塑膠微粒本身是否會對人體造成負面影響,尚需更多研究來進行佐證,但那些附著於塑膠微粒上的有害物質及環境賀爾蒙,對健康的傷害卻已毋庸置疑。

隱形環境殺手:無孔不入的塑膠微粒

改善塑膠浩劫,從你我做起!

臺灣環保署從2017年底開始,針對自來水、海水、沙灘沙礫等進行調查,結果顯示66%的原水、44%的日常飲用自來水中驗出了塑膠微粒,而民眾經常食用的沿海貝類,包括牡蠣、扇貝、文蛤等也發現塑膠微粒的蹤跡,種種跡象揭示了塑膠減量刻不容緩!

雖然已經發生的塑膠汙染在短時間內難以被終結,但只要改變我們的一些習慣,例如:避免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、選擇可重複使用的產品、落實垃圾分類與回收等,便可在這場名為「減塑」的長期抗戰中,創造出人類與大自然雙贏的局面!

聯絡迪樂

本網站使用cookie以提升您的用戶體驗,當您使用我們的網站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。隱私權政策

同意
關閉

建議您使用以下瀏覽器觀看本網站,
以獲得最佳瀏覽效果。

要下載瀏覽器,請直接點擊以下: